作为元宇宙世界的先驱领域,NFT在2021年闯入人们的视野,并在海外快速形成了火热的市场交易风潮,国内NFT平台也随之兴起,互联网大厂纷纷入局。 “NFT艺术品《每一天:前5000天》拍出6025万美元天价”“周杰伦的猴子丢了”“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三大协会六方面全面围堵”……有关NFT的新闻也不时抢占社交媒体的热搜头条,NFT成为投资、IP开发与保护、艺术品交易与收藏等领域的热议话题。本文将以法律中的财产概念为视角,从NFT的技术起点出发,探讨NFT和NFT交易的实质。
一、区块链与NFT
1.NFT是什么
NFT全称“non-fungible token”,意为“非同质化通证”,属于区块链数字通证的一种。相较于同为区块链数字通证的比特币等“同质化通证(fungible token)”,尽管二者均基于区块链技术发行、登记、存储、持有、交易,但NFT具有非同质化、唯一性、不可篡改的特点,可以作为搭载其上的资产(权利)的权利凭证。
2.NFT交易是怎样实现的
NFT由代表数字资产或非数字资产内容的数据——“智能合约”铸造(mint)而成。“智能合约”是NFT交易的核心,也是NFT的本质。智能合约体现NFT所包含的财产、确认NFT的归属并能够管理后续交易方式——例如使创建者可以在NFT的每一次交易中自动收取版税。智能合约数据写入区块链后,生成依托于区块链的具有财产属性且特定、唯一、不可篡改的NFT。铸造完成后的NFT,表现为“数字通证”,具体体现为“公钥”和“私钥”这对数据参数。公钥永久公开体现于NFT历史记录,包含权属、价值、交易记录等基本信息,是每一个NFT确定性和特定性的基础,能够印证其来源、真实性和市场价值;私钥则由持有者个人掌握和控制,是NFT持有者所持有的权属证明,同时,NFT所有者通过私钥实现对NFT权属变动的绝对控制。当NFT交易发生时,新的交易合约和交易记录也继续写入区块链,成为区块链上不可篡改信息的一部分,同时,购买者将收到系统分配的新的私钥,成为NFT新的所有者。
二、NFT的权益内容与价值基础
目前,NFT主要应用于艺术品市场,其显著贡献在于能够赋予数字艺术品特定性、稀缺性,从而突破其版权价值的局限,在艺术品市场实现相当于传统艺术品“原件”的收藏价值和交易价值。然而实际上,数字艺术品只是NFT的应用领域之一,NFT可以与任何数字形式或非数字形式的特定资产相结合,成为其相应权利在区块链上的表征。这些“特定资产”,可能是数字艺术品的“所有权”,也可以是数字艺术品和传统作品的版权、活动门票所代表的某一资格,甚至某一特定物的所有权。NFT所结合的“特定资产”还可能是一系列权利的组合,例如数字艺术品的“所有权”搭载版权转让、部分版权许可或者一定的线下可兑换权益。音乐NFT就常常附加“彩蛋”,比如评论特权、演唱会门票或官方实物周边。本质上,NFT的铸造和交易,是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形成和变动的债权债务关系。区块链机制赋予了NFT类似于法律上“物”的特征[1],NFT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交易参与者对区块链机制的共识与认同。一方面,区块链技术确保NFT的唯一性、特定性,决定了其可能具有收藏价值。一般来说,创建者决定NFT艺术品的限量发行份数并写入智能合约,以体现其稀缺价值。但即使发行者不对其稀缺性做出承诺,每一个NFT 仍然有其独特的标识,并且只有一个持有者。另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以及区块链交易的加密确认机制,能确保NFT持有者对NFT交易的绝对排他控制,并且链上信息不可篡改的特性能够保证交易历史的真实可靠。当然,目前NFT的“债权物权化”还没有被法律所认可,NFT还不能被视作法律上的“物”,区块链上的信息也不能等同于物权的公示,NFT仍具有债权的相对性特征。
三、我国主流NFT交易平台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3月,我国NFT平台已经超过七十家[2],业务以数字艺术品NFT交易为主,主要分为互联网大厂平台和创业平台两类。以阿里旗下的“鲸探”和腾讯旗下“幻核”为代表,互联网大厂平台推出的NFT在权益内容方面有以下特征:(1)明确NFT仅能用于学习、研究、欣赏、收藏,NFT作品的知识产权不随NFT的交易发生转移或共享;(2)使用联盟链而非公链作为技术基础,并且严格限制NFT交易流动空间。两家平台均不支持NFT的转卖——幻核未提供任何平台内的流动空间,鲸探则要求原始购买人转赠前需持有满180日、受赠人转赠前需持有满2年,并严格禁止售卖、炒作、场外交易。相较于大厂NFT平台,创业NFT平台的玩法更加灵活多样,部分能够趋近、对接海外成熟的NFT发行交易平台。部分创业NFT平台使用公链、支持二级市场交易,Bigverse等平台还将NFT同步至Opensea、Rarible等海外平台,以增加NFT的流动价值;以“优版权”“稀象”为代表的平台,突破了NFT交易内容上“数字艺术品所有权”的局限,在NFT上搭载了作品版权、实物权益的交易。
四、购买NFT之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热炒,NFT抢购、交易的风头盛起,部分NFT的价格水涨船高,百万元量级的NFT并不少见。面对被渲染存在巨大升值空间的NFT,普通玩家也难免跃跃欲试,但潜在购买者在入手NFT之前有必要思考以下问题:正如上文所言,NFT交易的权益内容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取决于智能合约条款的具体设定。在购买NFT时,购买者需要注意通过智能合约条款判断能够取得的权益内容及潜在价值。以NFT艺术品为例,购买者需要判断:自己能够取得的数字艺术品的“所有权”是否额外附加了作品的版权权利?所取得的版权权利是否能满足自己在不同环境下展示(例如线下展出、线上分享)、利用(例如用做头像、签名)艺术品的需要?该艺术品的NFT是否限量发行,其稀缺性和可利用性是否能够支撑起充足的升值空间?对于抱有投资目的入局者来说,NFT的可交易性和升值空间显然是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而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均会增加NFT价值的不确定性:发行方对NFT的初始设定是否支持二级市场的交易,交易平台的流量是否足够,交易途径和支付手段是否便利、合法,相关平台是否具有完备的经营资质……NFT的金融风险则是NFT快速发展进程中的另一个隐忧,国家对NFT金融风险防范的监管强度也会严重影响NFT的可流动性和市场价值。尽管从本质上来看,NFT本身是一种非同质化的网络虚拟财产,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代币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但基于艺术品等底层资产本身可能具有的金融属性,NFT市场仍存在着显著的金融风险。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4月13日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指出,NFT存在着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风险隐患,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3]尽管天价NFT交易的新闻层出不穷,但从今年开始,多家数据分析机构也纷纷指出NFT市场泡沫破裂的迹象,千万美元购买的NFT一年后价格跌至不足万分之一,NFT市场整体交易量骤降。就现阶段技术背景和文化语境而言,脱离物理世界权利基础的NFT还不具备稳固的价值根基,在金融监管的严格态势和鱼龙混杂的交易环境下,潜在的购买者有必要考虑:在交换价值无法充分实现的条件下,购买者是否对NFT的使用价值充分认可,NFT具备的收藏、欣赏、展示等固有功能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购买者需要,NFT所搭载的版权等传统权利的价值是否与其价格相匹配。简而言之,潮鞋泡沫破碎之后,“球鞋控”们尚且有可穿、可炫的限量版球鞋在手,而当NFT艺术品的价值基础崩塌或再难以实现,玩家们是否能留下聊以自慰的“纪念品”?
[1]参见:司晓:区块链数字资产物权论,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3414059623293692&wfr=spider&for=pc。
最后访问时间:2022年4月21日。
[2]国内NFT平台盘点,https://mp.weixin.qq.com/s/fCHjP2sbuRfk6tKd5s44hw。
最后访问时间2022年4月2日。
[3]光明网:三大协会发声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https://m.gmw.cn/baijia/2022-04/15/1302900276.html。
最后访问时间:2022年4月21日。